今天有個雜誌主編來採訪,是以故事爸爸為主題,因為我在市圖有11年說故事的經驗,現在也和兩位寶貝女兒說故事,剛好回顧自己在說故事中的歷程。
**********************************
以下,是這位主編寄給我的採訪稿
說故事,爸爸不缺席 / 文 耿詩婷
你小時候曾有過爸爸說故事給你聽的經驗嗎?我有,那是我一生最值得珍藏的回憶之一,因為爸爸平常是較為嚴肅、沉默寡言的形象,只有在說故事的時候,是我們最親密的時刻。這讓我想起一本繪本《爸爸的33種用處》,他是用小孩子的眼光來描述心目中的爸爸,其中一項「用處」就是:爸爸真是本超級攜帶方便的有聲故事書,不但可自行調整說故事音量、說故事頻道,還有真人發音配合比手畫腳的生動演出。在編輯這次封面故事時,我們發現說故事的志工幾乎清一色都是女性,剛好在是逢感念父親偉大的八月,我們找到了幾位說故事爸爸,他們不只有說故事給自己的孩子聽,更將這份溫暖傳遞出來給更多想聽爸爸說故事的孩子們,也讓我們有機會分享他們說故事的心路歷程。
國小 老師假日變身故事爸爸
楊振岳,一位在東門國小 任教的 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在台北市圖總館說故事長達11年的故事爸爸。對於志工服務一直很有熱誠的他,在大學時期即利用寒暑假期間到偏遠地區舉辦兒童學習營,在過程中,他深深地被孩子們的純真自然所吸引,在偶然的機會下參與台北市圖書館的說故事培訓課程,開啟了與從前在戶外動態服務截然不同的說故事行列。
一開始要上台說故事, 楊 老師坦言:「真的會很緊張,尤其又有家長,那是跟在課堂中面對自己學生或是在營隊帶活動時,完全不一樣的感覺,甚至會忘詞,只知道照著繪本中的故事一字不漏地覆誦出來而已。」但有了幾次的經驗後, 楊 老師發現要抓出繪本故事的精隨與關鍵字即可,剩下的就是臨場反應和個人風格的展現。在成為說故事爸爸沒多久, 楊 老師自己也成為一對雙胞胎女兒的父親,不但更能感同身受,也從女兒身上學到跟孩子互動的方式。
他認為要成為說故事爸爸,最重要的就是自信心,調整自己的心態,稍微將自己的身段降低,並挑選一本也能感動自己的繪本來說,就能可以勝任愉快,加上整個北市圖「 林 老師說故事團隊」十分有經驗的帶領下,每個志工也都是不斷在成長,夥伴間的互動也十分良好,這也是讓許多說故事志工一待就是十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楊老師說故事這麼多年來,最讓他印象深刻的就是看見有些小朋友從學齡前就來聽圖書館聽故事,一直聽到升上國中, 楊 老師表示:「雖然說故事的影響力是無法立即見效的,但是看見許多小朋友與家長養成一種來圖書館的習慣,也從中得到樂趣,我想一定有某種正向的力量在那些孩子的心中滋長著。」
而這樣豐富的志工經驗也 成了楊 老師在學校教學時,最佳的靈感來源, 楊 老師發現許多故事中都有著很重要的啟示與含意,藉由說故事的方式來跟學生分享,也就不會像是在說教,反而讓他們更能接受。於是在他的班上就有「心靈故事」、「好書推薦」、「繪本導讀」等活動,然後再進行心情交流,讓學生有機會多方面閱讀不同於教科書的內容及思考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這樣的創意班級經營方式,也讓 楊 老師多次榮獲優良教師的肯定。
楊老師認為:「做很多事情都是必須要從感動出發,然後昇華成為熱誠,才能持續表現,而說故事是可以一輩子的經營,因為感動是不間斷的。說故事可以帶給周圍的人某種氛圍,就像是我們都不時在說著自己人生的故事,現在每到假日我則是轉換成一種說別人故事給孩子聽的角色,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希望未來能還能成為一位故事爺爺,在說故事給別人聽的同時也豐富了我自己的人生故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