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的社會課程談到法治,讓我有更多機會和孩子討論自律與他律,引導孩子建立合宜的行為準則和自我覺察。  
    社會課一開始,我跟孩子說,你們現在可以自由地找同學聊一分鐘,孩子們一臉疑惑,剛開始,孩子們彼此相看,未有任何行動,此時大概心想:老師不知道在想什麼?
    教室裡慢慢的出現孩子們的對話聲音,我觀察著孩子們的動作和表情,用手指倒數十秒,孩子們很快就安靜地坐在位子上。
    我請孩子分享對於這一分鐘的感覺,有孩子說,能在上課自由地和同學聊天,感覺很開心;也有孩子說,突然有點不習慣,不知道該和同學聊什麼;我對孩子說,平時在上課時,有必須遵守的規範,但只要能遵守規範,就可以放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實,我就是想讓孩子覺察自由與自律的差別。 

    自律需要自我覺察的歷程,每個孩子都有其成長歷程與背景因素,當他願意試著轉變自己一些不合宜的行為時,大人需要給予適時的鼓勵或增強,讓孩子持續從外在的規範,轉化成內在的自律習慣。  

    自律更需從心出發,唯有認真面對自己的問題,才能真正落實自律。孩子表現待加強時,我會先和孩子進行溝通,引導其發現進步的關鍵,並透過個人省思單的自我檢視,引導孩子發現問題的核心,否則再多的叮嚀,也可能只是重複發生的過程,孩子並未真正找到進步的方向。  

    孩子有需要認真面對自己的問題時,我會請孩子寫省思單,我是很認真看待孩子的省思單,因為那不是處罰,而是引導孩子進步的關鍵。所以,當我發現孩子省思未到位,我會和孩子再進行更深層溝通,直到孩子真正有所省思。
   
自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關鍵,有些孩子難免需要更多的引導,我會視班級的現況和孩子的表現,給予適時的增強,畢竟,孩子需要有更多的自律習慣,才能有更穩定的進步,孩子也必須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從省思與提醒中,愈來愈好,建立更合宜的行為和態度。孩子會相互影響,當合宜的行為被接納且肯定,孩子會自我修正,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孩子的自律也需要親師合作,才能發揮更大的成效;當大多數的孩子都能有自律的習慣,就能發揮更適時的影響力和行動力。
   
培養孩子自律的策略可以很多元,關鍵在於孩子的實踐動力,循序漸進,知所當為,行有所思,其實也是營造師生共同面對的氛圍,努力的過程,會是進步的投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happy3 的頭像
    yahappy3

    贈閱振岳教學部落格

    yahappy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